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任何一个脱离生活实际的人,都不可能成为作家。因此,生活积累是创作主体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生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生活积累主要表现为作家对其所经历的生活领域中的各种人、事、境、景的表象的记忆和储存。这种表象的记忆和储存越丰富、越扎实,就越能形成创作材料,使创作如鱼得水。因此,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俄国作家实词夫也论“谁要描写人和生活,椎就得经常亲自毁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许多优秀作家的创作都能说明这一点。吴强在谈他写作《红日》的情况时曾说:他“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利用工作余暇,看了一些有关的材料,写下了在战争期间的回忆录”,目的是“为作品结构和情节准备了文学素材”’“使自己的思维返回到当年的境界和生活里去。”高尔基的创作,则同他从小过着极端穷困的流浪生活分不开。他那自传性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正是对自身生活经历回顾的产物。因而,从题材的角度来说,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真正的文学题揖;而如果没有真正的文学题材,即使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出不了成功之作。老舍曾谈到他自己觉得写得很差的话剧《青年突击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