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主要是阶级的意识形态,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为一定的阶级的利益服务,为维护一定的社会形态服务的。因此,意识形态中总是包含了一定的阶级性。但是另一方面,文学消费中的意识形态性又不等于文学的阶级性。这首先是因为意识形态与阶级性不能划等号:意识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相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阶级性则主要指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所具有的阶级的特性。显而易见,意识形态比阶级性涵盖的范围更广。意识形态有阶级性,但并不是意识形态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部分都有阶级性。在意识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有的阶级性比较浓,有的比较谈,有的则可能没有。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不仅表现在所消费的作品的意识形态内容,和这种内容对于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本人的意识形态选择上,也表现在文学消费本身所取的形式上。以欧洲为例,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的消费者一般都是贵族阶层,而古典主义喜剧的消费者则以市民阶层为中坚力量。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党人为鼓舞人民的士气,在巴黎连续上演博马舍的歌颂第三等级战胜贵族阶级的喜剧《贸加罗的婚礼》,观众如期。再如我国,明清时代,受统治阶级肯定的主要是诗文,至于小说戏剧,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消费者大多是引车卖浆者之流。由此可见,文学消费消费哪种类型的作品,在哪个阶级或阶层中进行,在多大的范围里展开,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而是与意识形态联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