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行为唯有在对当下所面对的学习者的人生使命明了的情况下才会更为有效。学生的人生使命又不是教育者单方面赋予的或强制给予的,而应是学生基于自身的潜能和对社会需求的认识自主生成的。若教学双方出现对学生使命的认识不一致,则需要通过相互沟通、了解、协商,直至达成共识。

现实中,一种倾向性的认识认为学生的使命就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就在于使个体社会化。个体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他还不能适应这个社会,还不具备在这个社会生活的条件,因而必须使之社会化。陶行知在阐述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时认为学生是社会的一般个体。“学”的意义是要自己主动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有高尚的,有卑下的;有片面的,有全部的;有永久的,有一时的;有精神的,有形式的。求学者需要自主判别以求永久持续的幸福生活。

为了学生实现人生使命,就须养成主人精神。每个人都应是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教学要教人学做主人,怎样才能教人学做主人呢?过主人的生活,就是主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