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代表是孔子的施教原则,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既不对弟子同时施教,也不教授同样的内容、他教与不教的取舍完全看弟子是否达到一定的条件,即弟子的状况。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开讲《诗经》之前,要求有所闻或能背诵。由于当时的教育既无统一、固定的课程,又无统一固定的进度,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自由开展教育活动便是历史的必然。

资本主义的兴起,出现班级教学制,教与学的地位发生第二次逆转,教授开始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在班级授课制情况下,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进度则完全取决于教师。为了“节省教与学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愿望,夸美纽斯提出了一套教授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赫尔巴特更是以“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这一教授活动中心思想把教授活动的地位提高到了顶峰。

受资产阶级民主化思想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家社威又一反赫尔巴特的传统三中心,提出了“生活中心、儿童中心和经验中心”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思想,促使教与学的地位发生了第三次转换。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而引发出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及“做中学”的观点,以及克屈伯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学习的理论又把学习活动的地位推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