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离题指的是在论证中论据与论点相脱节,或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不统一, 不严密。例如下面这段论证:
黄宗英在报告文学中,最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
(论点)在《大雁情》里,黄宗英为了揭示秦官属群众关系的底蕴,是用动作和细节来表达。”我”刚到洛南县,秦官属来接” 我”,”我”就提醒她”你现在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地位和从前不同了,你应该注意群众关系”,秦官属却”默默地折叠晾干的衣物,叠了又叠,拉了又拉,压了又压” 。通过这些细节,准确地表现了她内心的语言。
(论据一)这是从侧面写的。紧接着,作者从正面表现,在洛南县城的当晚, “耳边,听着东厢房老秦和青年们融洽无间的谈话声,…轮到思想斗争的倒是我了:什么叫群众关系? 群众关系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对老秦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 这是从作者的感受来写,是巧妙的暗示。
(论据二)到了谢底大队,作者用富有诗意的笔触写道”一个小女孩,像一只淡粉色的蝴蝶,从山顶飞下来,一头扎在了老秦怀里,一个小男孩也过来抱住老秦的腿,把老秦拽进了家。”接着,写了孩子的妈怎样把”三亲六邻家里屋外的事一嘟噜一嘟噜地往外端”;怎样留不位老秦吃饭而”气咧咧”地把柿饼往老秦书包里塞。
粉蝴蝶般的小姑娘又怎样把一小篮蒸糕放在老秦的床头柜上。作者从正反面,从自己的感受到亲眼目睹的几个细节,成功地点染了秦官属的女口鱼似水的群众关系,解开了自己心中的疑窦,驳斥了对秦官属的曲解和偏见,从而轰然矗立了秦官属鲜明生动的形象,突现了她的个性特征。
(论据三)另外,一句话”谁教锯,先锋了我!”这个细节,不仅表现秦官属的性格,而且凝结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对事业、对祖国的厚爱,她的形象也因此,顿然高大起来了。
(论据四)上文围绕着”黄宗英在报告文学中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这个论点,用了4 个论据进行证明,但是,文中的”例”和”证”都全部离题了。
其一,”黄宗英为了揭示秦官属群众关系的底蕴,是用动作和细节来表达的”,在”细节”之前增加了”动作”,扩大了论题的范围;在列举了秦官属的4 个动作之后,又说”通过这些细节,准确地表现了她内心的语言”,又把论证的”性格”换成了”语言” 。
其二,以”我”的感受为例,”我”的感受不是细节,不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巧妙的暗示”离论点更远。
其三,用小孩和大人的动作细节作论据,也并不能表现出秦官属的性格。
其四,用秦官属的话作论据,”谁敢锯,先锯了我!”这是语言不是细节。
秦官属究竟是什么性格,读者无法知晓。这种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无据无理的表述,在学术论文中经常出现。
论证要用绕中心论题,这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一些同学并非不懂这个道理,而是缺乏实际写作的经验,因此,在行文中不自觉地犯下了论证离题的毛病。苏轼曾在《文说》中说:
“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元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意思是,作文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没之妙,旁人不可企及。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该写的不惜笔墨,深入细致,详尽描述;不该写的,要”惜墨如金” 。如果到了该止处而不止,势必造成枝蔓横生,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上文就是犯了这种毛病。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了一堆,废话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