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的意义:
葡子曾在《劝学篇》中以”不飘睦步,元以至千里;不积细流,元以成江海”这样形象而精辟的语言阐述积累与成功的关系。他们所揭示的就是学习、积累是成功与成才的基础和必备的前提,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前人、他人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结合本身的实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独立钻研,发展知识,创立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积累间接知识、经验,不单纯在于知识、经验的本身,更重要的还在于获取、创立、发展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方法和途径。
二、积累的内容:
首先,是关于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实际上,从学生时代便开始了这一积累历程,只不过是通过教科书和教师的讲授,以相对被动的方式系统学习积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则要结合工作实践,以自学形式为主,通过不断阅读专业书刊来充实、积累一定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这里所讲的”新”,”应新在事实上、方法上和见解上,不应只新在发表年代上。初学者常常把发表得最晚的当成最新、最有价值的资料,其实并不尽然,应在阅读中认真分析比较’啊。要善于寻找并从那些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课题具有重要贡献,属里程碑性的文献,以及代表最新进展的文献中汲取养分。
作为医学科学工作者,无疑将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专业方面;但应注意积累知识时面不宜过于狭窄,视野要开阔一些,兴趣要广泛一些。在进行知识、经验积累的同时,更应重视灵感思维火花的捕捉和积累。阅读时,人脑的思维活动一直在进行,不断对感官所感知的内容进行分析、辨别、综合,并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以及待解决的问题相联系、相结合。在这种阅读、思考过程中,会不时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得到许多新的启示,进而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灵感火花,随同新输入的知识、经验等一并存人大脑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人脑不仅是”知识库”、”经验库”,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思想库”。阅读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思想飘累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思想积累,其源泉并不仅限于”金字塔”上端的专科或专题知识,”金字塔”底部远缘学科的知识也经常能带来重要的启示。
三、积累的方法:
笔录历来被古今中外学者推崇为基本的积累方式和治学方法,至今仍不过时。但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在这一基本方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具时代色影的新形式。新老方法各具特色,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读书笔记:
在阅读文献时,根据需要和文献的内容,或摘录其中的一段重要内容;或仅摘录其重要观点、数据、方法、结论;或摘录该文献的浓缩替代品一一完整的摘要;或摘录一些精彩的文字;或是一些精辟的论断;也可记录该文献的概耍,即论述的是什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随时记录下阅读时的感想、体会这些转瞬即逝的思维火花。否则看得再多、想得再多,也容易成为过眼烟云,过后在头脑中仅留下一些模糊印象而已。
做读书笔记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对选取素材科学性的判断,二是对日后运用这些素材或者说这些素材日后用途的预见。否则,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权累的东西,日后用不上或不能用,实在是令人遗憾的浪费。由此可见,读书笔记本身就是对文献资料比较、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是其它任何方式都无可比拟和替代的。
2. 书目索引:
是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记录,在文献积累中起提供线索的作用。即记录文献的题目、作者、出处,有时也可用一句话概括文献的大意。以往多为人工笔录的形式,随着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尤其是光盘检索系统的完善与普及,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检索到所需文献,而且可以用各种软盘直接套录下所检的内容,存贮到个人计算机上。这样不仅职累的容量大增,而且便于补充以保持其更新的动态性,更便于满足日后按需要从各个角度检索。这一点是手工卡片或笔记本所无法媲美的。
3. 复制原文:
这是一种将原始文献资料完整复制下来的积累方式,包括复印、缩微,以及用软盘从全文系统(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或Dialog 系统中的第457 号文挡一-(Lancel)的全文文档)中套录的全文。从资料的完整性来看,这是最佳方式,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资料都复制下来。况且,”仅仅是复印件的堆积并不能使资料转化为研究者本人的知识贮备”。
四、积累的信息加工:
文献资料、知识信息的积累,并不象计算机建库那样,设计好程序后将数据一一输入存贮即算了事,而是要经过不断进行的一系列信息加工和整理过程。通过前面的分析,可见识累是通过两个渠道实现的:一是直接输入并存贮于人脑内;二是借助于一定载体和媒介存贮于人的主体之外。因此,信息加工、整理便有了脑内和脑外两种模式。脑内模式即将阅读吸收的各知识单元,与头脑里原有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或整合在一起,并随着不同需要而进行选择、提取、重组、再现。脑外模式即对以各种载体、媒介存贮的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地归档,以及按不同需要进行选择、提取、重新归类组合。俄国的苏沃洛夫曾说过”记忆乃是智慧的仓库,但在这个仓库里是有许多间隔的。因此就必须很迅速地把一切东西放到所应放的地方去”问。这句话对脑内和脑外积累都同样适用。
这种加工、整理,可以是平时对所积累的内容进行的带有”回味性”的再阅读、再思考、再存贮,旨在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巩固记忆、加深理解;也可以是围绕某一特定需求,将与之相关的知识单元、文献资料进行选择、再现、重组,使之相对地更加有序化。从表面上看,这种加工、整理并没有增加积累中的知识量和文献量,但却极大地提高了积累的质量。因为这一过程不仅使大量的知识单元、文献资料活化为”应激态”,而且使主体对积累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可以藉此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产生原来没有过的想法,得到以往不曾有过的新的启示,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