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课程产生以来,学校课程的设置是随着科学结构的演进而变化、发展的。在古代,学校课程的设置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重文轻理,文科(包括神学)是古代学校课程的核心。其二,课程设置只有很大的综合性。我国自商朝至清朝中期,从右希腊到中世纪,学校课程的设置莫不如此。随着科学的分化,学校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发生了分化。例如:在14世纪的西欧学校里,自然学科只有算术、几何、大文学。可是,从文艺复兴到16世纪,许多西欧学校增设了地理和力学。至十七八世纪,代数、三角、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和化学己成为中学的重要科目了。与此同时,一系列新人文科目也相继在学校出现了。出于科学结构呈现整体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仅西方高等学校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逐步增多,不少国家还在中学设置了综合学科,如综合理料、综合社会学科等。今天,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国家里,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已呈现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力不仅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状态与心理特征,根据学生智力、能力的水平、倾向及其潜力来选择和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