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本意是,经过研究、探索以后,看到或找到前人或者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规律等。
欲要真正掌握好用发现法进行选题,必须弄清以下三个问题:何处看或找,看或找什么,怎样看或找。下面,我们就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其一,何处看或找。
从广阔的视角去看,完全可以这样说:选题处处有。正是由于选题到处有,因此,必须首先懂得:到何处找,怎样去找,才能找到最佳的选题。所谓最佳选题,必然是我们最有能力、最为顺畅去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最佳选题寻找的着眼点,应当是:工作实践、身边事物。对此,建议善用选题的金三角蔓生法,以便在自己熟悉的教学中,在亲临的环境里,尽快地找到最合适、最理想的选题。
具体地说,可以从选题金三角的顶角出发。例如,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力结构和教学手段,可以构成顶角上一个小的选题金三角。再看主导作用在课前、课上、课后的体现;能力结构中的教材处理能力、板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教学手段里的传统方式的优化、计算机辅助的运用、电教技术的综合等,又在那个新生的三角形上分别蔓生出另外三个小小的选题金三角=如果还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上的体现出发,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指引、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提高,则可构成一个更新更小的选题金三角。
由此可见,从选题金三角A 出发,可以蔓生出一个小的金三角,又从后者的一个角出发,再蔓生出另一个更小的金三角。余此类推,无数的小金三角的蔓生,势必能够长成一棵强壮的”选题树” 。从树上摘取其中一个既熟且大的果子(即选题) ,那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若从选题金三角A 的左、右角出发,同样可以十分便当地选择出一个好的题目,去做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例如,就中下学生的问题,其中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教育方法,都可以构成小的金三角。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一个角或者两个角,甚至三个角,去进行研究和写作,必定能获得预期的成果。
值得指出的是,用选题金三角去构筑选题树的过程中,固然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打从熟悉的工作或事物出发,即前述的第一、二个着眼点。同时必须顾及第三个着眼点:学科边界。
如果从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中,悟出化学实验能力训练要领;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生物教学实践,等等,都是懂得从学科边界上选题的好例证。
其二,看或找什么。
前面说过的,从选题金三角A 的一个角作为起点,恰当地由一个点出发,去构建一个小的金三角,再让更小的金三角逐个蔓生,则可构筑成选题树。
事实上,从一个角上找到的起点,并不只是一个点,而可以是许多个点。显然,”点”的正确寻找,就涉及到看或找什么的问题了。
我们知道,教育研究和写作所具有的创造性这一特点,必然决定了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基于这种前提,小金三角的”点”,如果不是显示出”有、新、奇”,就势必丧失生命力。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解决看或找什么的问题,必须学会且善于从通常的问题中看到突出现象;在一般的事物中找到特殊例子;由普遍的活动中悟到新鲜个案。这里说的突出现象、特殊例子、新鲜个案,就是我们着力去寻找的”点”,或者说是着意去解决的那一个”什么”。
质量的提高,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而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确应当深入研究许许多多的有关问题。例如,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智育在课堂教学里的体现,美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等等,都是不断地探讨,努力去解决的问题。只要独具慧眼,从自己的视角范围去搜索,不但可以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什么”的问题。
此外,面对诸如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推进,质量的评核等热门课题,只要敢于摆脱随众性,善于突出新颖性,我们一定可以在其中找出烛树一帜的”点”,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其三,怎样看或找。
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就告诉我们,观察同一种事物或现象,必须站好位置,选准角度。否则,无法将外行转化为内行,看到的仅仅是表象并非是实质。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从变化过程找出规律。这样,才算得上真正学会怎样看或找的问题。其中的奥秘,固然是以一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为前提,但不能离开用眼看、用心找、用脑想这三个方面的综合。
郑板桥看竹、画竹的故事,很能帮助我们品味怎样看或找出问题的实质。郑板桥看竹,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不是一般外形的竹, 而是融人自然景象的竹;画出的并非”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 。要是眼、心、脑没有巧妙地并用,就不可能胸有成竹, 郑板桥画的竹就不会如此令人神往了。
总而言之,运用发现法进行选题,既是-种技术,更要讲究科学;既要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去接收信息,更应全面开动思维机器去加工信息。这样,才能做到淡里出新、平中找奇,以选择一个独具卓识的题目去进行研究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