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既无英国深厚的人文与科学传统,也没有美国哈佛大学的国际盛誉,但在其于1963年成立之初,即意识到训练尖端技术精英与培养通达的领导人才同样重要。因此,积极提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均衡发展,在课程编制上,既要加强主修科和副修科之专门分科教育,也注重通识教育。然而小于规模所限,通识教育只能交由各成员书院推行;各书院通识的理念和制度不尽相同,各高发展。

1983年年底,校方委派一特别小组全面检查本科生之课程结构。该小组于1984年年底呈交的报告书中建议多项重大改革,其中包括了重新组织通识教育的学制结构、加强通识课程、提高对通识课程之要求、清晰制定通识教育的目标。其中为预防思想局限化和专业训练的过度狭隘,小组建议三项日标中的第二项即向学生介绍不同的主要学科所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了解人类经验的方法,藉此增强学生的推理与分析能力。

此建议在提出开拓学生的视野作目标的同时,其实是承认县综合性的内容和采取科际探讨形式的科目不易为。因为在知识专门化的境况下,能将多知识范围综合讲解的教师为数不多,以致综合性和科际性的科目,往往以小组教学方式进行。但由二位以上教师担任的小组教学常有组织及沟通方面的困难,结果“一顶在开始时原定为综合性的科际性的……科目,往往沦为一连串支离松散的演讲……”报告中明确援引哈佛大学在1978年的改革核心课程报告,指出“以哈佛这样人才济济的学府……亦放弃了综合性和科际性的概念,改而鼓励学生对探求知识的各主要途径作批判式的理解。我在所作的建议中遵循这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