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许多教育家有过不同的论述。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主张教师中心的侧重于突出教师在教育进程中的地位。主张学生中心的则侧重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虽为入学者设定了“自行束缚以上。吾未尝元诲焉”的入学条件.但他对学生更倡导。有教无类”。意思是说,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孔子还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所有这些论述,都是孔子对学生的肯定。

荀子则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认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他说:“言而不称师.渭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信。信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又说:“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教师是礼义的化身,必须绝对服从.如有非议,当以刑法问罪。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他说:“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因此.苟于要求学生隆师、言师、近师、尊师、忠师。

《学记》也倡导师道尊严。《学记》里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同样主张师道尊严的思想。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有三种: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练。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管理的目的是克服儿童不驯服的烈性,维持教学与教育的秩序.为实施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他写道;“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是要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管理的主要措施有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