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也是从事史学研究所应具备的科学研究素质,这就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学习与创造的关系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在历史发展中裹足不前,究其原因,就在于创造力的缺乏所造成的思想停滞。传统教育的弊端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传统教育过多地强调博闻强记,而导致死记硬背,使学生的创造力与首创精神受到压抑。

研究生阶段与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有所不同,从小学、中学至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以接受知识为主,研究生阶段则是逐渐实现从接受到创造的重心转移。研究生阶段已不是纯粹地以接受和吸取知识为主,而是要求用己掌握的知识为手段,进行创新知识的劳动。学术研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新知识,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不能满足于会读书、会背诵、会应考,而应该积极思考,探索新领域、新问题。学术研究是历史学科知识连续性的一个必要环节,本身就是一种创作。通过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进入学科前沿,这也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也是已有知识的延伸。在此基础上,寻找薄弱及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研究课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低层次的里复劳动。

2.注重学术个性,因材施教

自西汉董仲舒提出“哭础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而一统天下,儒学经典成为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主体,《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只供顶礼膜拜,不许自由发挥,用死背经文取代独立思考、具体分析,唯经是从,非经不言。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也对中国人个性形成了消极影响。这种经学研究与思维模式,窒息学术,禁钢思想,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与学术个性,“消磨个性,灭掉性灵”,在当今我们教育中仍有影响。“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构成高等教育的主要景观,而在研究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