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对事物进行分析,还要掌握分析方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演或分析,方法是分析的工具。与其说许多同学不会分析,不如说是没有方法。如果采用小样本调查或者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都不至于在分析时无话可说。
如果分析工具的重要性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好理解的话,举自然科学的例子大家会更加清楚。众所周知,数学和物理学研究,不依靠计算公式就没法进行分析,最经典的示倒是动力学研究。大家都知道,要想马车跑得快,得用更多的马去拉车,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动力学规律z 力决定物体运动的速度。可是,马车能够运动多久呢?在亚里士多德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伽利略用实验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装置了一个斜面,这样,由于重力作用,斜面上的小球总是会滑下来。当小球在斜面上滑动之后,他将斜面的倾角变为零,这时小球虽然不受任何拉力,但如果斜面是完全光滑的,小球还是可能走无限远。伽利略由此解答了马车能够运动多久的问题”不受外力的物体,可以具有任何速度,并保持自己的速度永恒不变”。这就是伽利略的惯性定律。
那么,力到底是怎样影响物体的运动呢?伽利略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进行解答的是牛顿。牛顿引进加速度的概念来描绘速度的改变率。他的力学定律用公式表示为:ma= f 在牛顿力学中,如果有一个力f 对一个物体作用,那么,一般地说,这个力要对物体做功。功转变成物体的功能。作用时间越长,物体走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大,物体速度也就越大。”对物体的作用力比例于该物体的加速度。比例系数叫做物体的惯性质量飞可是,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当f 对物体作用时,最后并不增加物体的速度,那么力f 做的功转变成什么能量了呢?在这一问题上,爱因斯坦给出了答案”物体的惰性就是物体的活泼性的度量”。这个富有哲学味道的科学诊断,就是被誉为新时代标志之一的著名公式:E=mc2 , 其中, E 是物体的能量(活力) , m 是物体的质量(惯性) , c 是光速。爱因斯坦的判断是:一个物体,只要宫的能量增加,它的质量也就成比例地增加。从上述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物体静止时,它的能量E 也不等于零。
以上的故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三位大科学家是怎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研究,并使这项研究发展创新的。他们的研究方法要是不用实验或计算也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同样注重研究方法,比如新闻史研究有历史研究方法;新闻业务研究有个案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当然,新闻与传播学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不能简单地写成实验报告。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与素养的人,容易将方法部分写成实验报告,将实验过程一一罗列无遗,他们总希望把自己辛苦做过的工作,都写入论文,这样容易淹没那些必须让人知道的重要内容,效果适得其反,应该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给出重要公式,而不必将全部演算过程都写进去,方法也需要进行概括和提炼,有选择地写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