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鉴赏主体的诸多心理机能都被调动起来,首先应该提到的便是联想与想象。文学鉴赏是一个“披文人情”的过程,鉴赏者首先接触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从语言文字再到文学形象的内蕴和构成形式,每一个阶段都离不了联想与想象。没有联想与想象,或者联想与想象不活跃,文学鉴赏都无法进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联想是一种记忆的形式,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想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进而想到另一件事物。这种心理机能是客观事物的联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按照所反映的事物间的关系,一般把联想分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接近联想等。在文学鉴赏中,联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立形象之间的联系,实现形象之间的流动、过渡和跳跃。文学作品,哪怕是一首短小的抒情诗,一般地说都不只一个形象,而是一个形象构成的复杂的体系。诸多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唐代诗人李瑞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其中“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两个形象就是一种接近关系:“细语”是女主人公的语言,“罗带”是女主人公身上衣裳的一部分,两者通一个人物连接起来。再如辛弃疾的词《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抒情主人公“少年”与“而今”时的两个形象,就是对比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正是通过这各种各样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