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实际思维活动中两者常交替出现,很难截然分开。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分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但更多地表现在分散性上。

一、分散思维:

分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也叫发散思维或辐射型思维,指思维活动从一个问题出发,自由地、迅速地向各个方向辐射,引出许多新想法,作出多种可能的假设。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

分散思维不拘泥于既定的见解,不限制在一种途径,让思想充分解放,作出合乎条件的尽可能多的解答。这就要求思维具有流畅性(对问题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变通性(对问题能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和独特性(对问题能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成分)。这种能力不仅外交官员在答记者问时需要,科研人员在选题、设计或解决实验中的难题时也非常需要。

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分散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训练大学生曾采用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或称之为大脑风暴法(brain stonning),要学生象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要迟疑,也不要考虑数量的多少或质量的好坏,评价在结束后进行。联想愈快表示愈流畅,联想得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大脑风暴法可通过小组进行,也可以个人自己施行。

二、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又叫收敛思维或辐模型思维,指思维活动中信息从各个方向朝一个焦点集中,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同。

如果说分散思维更多依赖非逻辑思维的直觉、联想、想象的话,则集中思维要更多依靠逻辑思维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科研工作者经过观察、实验,取得大量素材、数据之后,在总结和分析资料、撰写论着时,就经常要用集中思维,以便从模糊中寻求清晰,从纷纭中找出条理,从而得出结论。

三、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关系:

任何一个创造性活动,都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多次循环往复才能完成。科研工作者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可能有所侧重;但即使在同一时间内,这两种思维形式也常常掺杂交替。既要以分散思维去捕捉种种有益的思想闪念,也要用集中思维及时作判断推理,做出合理选择。

国外介绍的一些整理、组织思想材料的方法,如”簇法”、”卡片排列法”等,都体现了分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交替与结合。

Rico 在其《自然而然地写作》一书里介绍过”簇法”阴。她建议作者拿上一张白纸,不用费劲思索或计划,就在纸上写出一”簇”有关的词或者词组。它们全从一个中心词向各个方向伸展。任凭头脑里更多的是联想和无意识的部分自由地展开成各种型式。一经开头,可以用更加批判和分析的态度来检验这一簇词。先在术语或词组外面画上圈,然后逐渐用线条与别的事物联系。在这个过程中,簇的结构逐渐趋于复杂。最后,线条变为箭头,指明与中心的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中心的实体可能是全篇论文或者一个章节的主题。所得结果最后变成了一份”目录”。这段叙述的前一半讲的是分散思维,后一半则用的是集中思维。

卡片排列法,叫”思想牌”法网。意思是把收集到的各种思想素材或信息(无论大小)都简括地分别记录在一张张卡片上。这一摞”思想牌”可以洗了又洗,进行各式各样的排列组合,开始时是非逻辑性的卡片乱配,有时可能牛头不对马嘴,前言不搭后语,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奇谈怪论;但更可能启发思路,另辟不同寻常的蹊径。卡片反复组合的结果,最终会发现全部卡片组合成了最符合逻辑、最胁调相称的方式,总结出一定的假说或命题。这种方法和簇法相类似,同样反映了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