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作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因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发展,以及西学东渐而使传统文化呈现出明显的转向。虽然也曾出现过明初短暂的稳定与繁荣和清朝前期所谓的“康乾盛世”,但中国传统文化到此确已失去了往昔那种新鲜活泼的生命力。儒学为主的传统本来就持重老成,此时则显得老态龙钟,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了。在初步具有启蒙思想的学者的攻击中,在西方学说的渐渐渗透下,在一大批穷经皓首、埋头考据的学者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烛见:转向已成必然之势。但这转向,对于一个积累了两千年的文化,对于儒学根深蒂固于民族无意识深处的文化,其进程便显得曲折而复杂,斗争也便显得尖锐而激烈。留恋曾有的汉唐辉煌也许是士子的一种普遍心态,但历史的前行毕竟不可抗拒。从文化转向的角度看明清传统文化的发展,诸如考据之盛、辞书类书选出,文学艺术的反叛精神,我们可能会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采取了打击豪强、限制兼井、减轻工商税收等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使明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然而好景不长,臃肿庞大的官僚机构便很快地堕入到体制腐败的深渊之中。说教般的忠孝节上只成了个人追逐财富数理的遮羞布。由于乡间恶霸横行,农村里大批的农民和从事副业生产的手工业者涌人城市,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行会开始发展,契约大量出现在经济生活中,新的生产关系发展一度出现良好势头。这一良好势头必然反过来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明清文化转向的深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