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以此为主要特征。由于视人为“经济人”,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物质待遇等方法,但并没有起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因此,管理者开始重新审视人,结果比较一致地认为,只要是人,无论是企业主还是职工,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处在人群关系之小,因而是团体或是集体的一员。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需要交往和自尊及受人尊重,而这些只有将人作为集体或团体的一员才能获得。归属于集体,在集体中获得心理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满足,这是一种社会动机,这种社会动机对人的作用比经济动机更大。所以说,人并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因此,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就不应以个人主义为基础,而应以团体主义或集体主义为基础;管理的重点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经济动机,而同时应有效地进行人际关系、人群关系的管理。因为人际关系、人群关系是影响职工生产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历史的发展由“经济人”阶段进入“社会人”阶段,显然在人性的认识上更前进和深入了一步,它不仅看到了人具有满足生理的、物资的需要,而且看到了人还具有满足安全、社会交往的需要,且后一种需要比前一种需要更高级。正因为将人视力“社会人”的看法,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因们,它对于管理影响更大、更广泛,并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人的观点并不是对人性的全部概括.更不是马克思所讲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概括,“社会人”所强调的人际关系、人群关系仍然是狭隘的心理关系(如安全感、归属感等),并且强调的是个人对人群的依赖,而没有认识到人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