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完美统一,取决于内容与表现形式的融合一致,作为表现形式的结构虽然多种多样,于变万化,但在形式美方面仍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一)完整和谐

一篇文章或作品,应当是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求布局和谐、完整匀称。文章的开头、结尾,各个层次、段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茅看说:“既然是架子,总得前、后、上、下都是匀称的,平衡的,而且是有机性的。匀称是指架子的局部美和整体美。”(曙盾论创作》)如果结构中出现割裂、疏漏,顾此失彼或残缺破碎,都会影响文章的整体美,使文章失去和谐感。

结构要讲究剪裁,要恰当地分清和处理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的关系,该详处狡墨如染,该略处借墨如金,使文章主次得当,详略得体。

    (二)连缀贯通

文章结构如同缠制衣物一样,讲究上下缝合自然,首尾贯通。上下文之间,即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要脉络通畅,联系紧凑,承接自然,过商得当。而不能生硬拼凑,连接突冗,显露痕迹。

贯通要求全文组合有序,层次井然,文气通畅,浑然一体。如果行文中顺序颠倒,条理不清,前后脱节就会影响结构的完整和严谨。

    (三)曲折变化

文章结构如同音乐一样,要有曲拆变化。朱蕉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态。”(转引自梁章矩《迟用随笔》)结构曲折变化是表现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文章的节奏顾上。利用节奏形成的基调与变化,可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鲜明地突出主题。节奏感可以利用布局的变化、材料安排的疏密、不同场面的错落出现、描写景物的浓淡、表达方法的转换和多种句式的变化等方面来体现。鲁迅的《伤逝》表现出一种间歇性跳荡的节奏,而《在酒楼上》的节奏却比较低缓。何士光的《乡场上》,节奏由缓慢逐渐转向急促,场面由沉闷逐渐转向激烈,先抑后扬,张弛有致,“抑”到最后才推向高潮,结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利用结构的曲折变化造成波澜,主要运用于文学作品,其他类别的文章结构一般比较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