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学习过程的内因。所谓主观能动性,是指中学生个体的主观意识和主体活动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称积极作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环境与教育影响的结果。在小学阶段,他们的自主独立意识已有萌芽。他们一方面听从老师的教导,照着老师的指导去做,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活泼好动的特点,愈来愈多地显示出自己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形成,是内于客观环境不断地向他们提供新的要求(任务、问题和困难等)。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他们所接受,就引起了他们的需求,包括生物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就构成了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并在学生个体发展中,在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他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正是这种目的性和意识性*调节着学生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的时候,他们就能掌握教材、内化思考、融会贯通,就能达到教学日标,落实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能动的发展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要认识者,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中学生的主咖日动性表现在:一是具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等主观意识来接受不同的教育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二是具有选择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教育影响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是赞成或是反对,是积极行动或是采取回避态度,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具有明显的独立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凡是自明目看懂的,就不愿别人多讲;凡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愿别人提示:凡是自己能克服的困难,就不愿别人多帮助。四是接受教育必须经过内化。凡是教师的教育影响*他们总是要经过自己的认识加工,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东西;五是具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他们能够把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提出的道德要求作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