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的选择和提炼,受到作家生活实践、世界观和艺术修养的制约。作家的生活实践愈丰富,生活阅历愈广.就愈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形成有深刻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的题材。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故乡》等作品的题材,就是因为鲁迅长期生活在浙江农村小镇,对当时的中国农村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深刻体验,才得以形成。即使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作家也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生活实践和体验,才能把握住所选取的题材。姚雪堰的历史小说《李白成》第一卷的创作,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其次,从作家的世界观和艺术修养来看,题材的选择和提炼也与之密切相关。曹雪芹之所以深刻展示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哀的形象历史,并且能从那些看来十分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富有诗意的素材,形成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创作题材,这与他先进的世界观和深厚的艺术、美学修养密不可分。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对作品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形成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是苏东坡的诗,像“花褪残红青杏小,燕于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俏,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样的失意伤感之诗,在题材的内涵和生活容量上,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诗词。当然,写日常生活小事的作品,也可以因作家的深入开掘而显示出新颖独到或深刻的思想意义,但一般说来,在思想内涵方面,它无法与《战争与和平》、《红与黑》这样写重大题材、表现社会生活全景的作品相比。题材的选择还常面临这样的情况.如像齐白石所画的虾、徐悲鸿所画的马以及写湖光山色、花鸟虫鱼之类的作品,与直面社会生活重大矛盾、回答千百万群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的作品相比,在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方面不能等同,但其审美价值却可能相当高。这也说明题材选择和价值确定的困难。当然,这些艺术作品同样表现了艺术家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其审美价值的表现与题材本身的特性还是有某种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