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形象的塑造不一定追求外表的酷似.贵在以形传神.必要时还不妨变形:事实上艺术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复制事物的原来形象.否则就失去了艺术存在的意义。过分追求酷似,往往会降低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和艺术情趣.使接受者专注于原物而忘掉了艺术。阿恩海姆认为”愈是鳖脚的艺术家,就愈容易让这种酷似实物性把视觉能够理解的意义从绘画中完全排除出去。”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大多不赞同拘泥于形似。《淮南子·说林训》指出。画者谨毛失貌”。意谓不能。。仪小而遗大”..处处求似反失其真。顾皑之主张。以形写神”.王憎虔提出。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刘韶强调“拟容取心。。后人说法各有不同.其中苏拭的观点最为激烈.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而金代诗人王若虚把苏拭的观点解释为“论妙在形似之外.而非迫其形似“*。尽管前人对此有不同的说法.但。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这是可以断言的。文学形象不同于绘画等直观性的艺术形象.它是以语言手段塑造的形象.但同样贵在以形传神。它不仅是对人生的直接的、外在的描写.也包括人的内在心灵、精神世界的抒发。文学形象中、性格刻画和心理刻画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