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诗的传统解释有两种:狭义的“诗”甚至把宋词、元曲等都排斥在外,而广义的用法则指一切句式齐整、具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曲、赋,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等。

我们从体裁学的角度,认为西方狭义的诗、中国广义的诗比较符合体裁的区分和人们通常对于诗的见解。那么所谓诗歌,指的就是一种高度集中地表现生活(客观的和主观的),饱含情感,富有想象,语言精练,具有鲜明节奏感的音乐美和分行排列的建筑美的文学样式。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并且几乎是世界各国一切文学发展的母体。最早的诗歌,应该发源和孕育于史前人们在劳动中为协调动作、交流感情而发的劳动号子,或是巫术祭祀中的歇吟。《淮南子·道应训》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