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工朝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御用文人把程朱理学有意加以篡改,将本是通过个人体验探究宇宙人生目的,具有高度哲学思辨的理学世俗化为一套“天理”与“仁”的道德说教。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不满于此,开始了学术思想上的改革。针对程朱理学的流弊,王阳明首先提出“致良知”。他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唯心论出发,强调“我”的能动性,进而又强调“知行合一”。阳明之后,左派王学以王民为代表则公开批评理学,攻击孔孟的伦理纲常,启蒙思想开始出现。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出现剧烈动荡,受传统文化熏染的土大夫面对清朝统治,内心的痛苦变得愤激沉郁,再加之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君主制度的批判使自然而然了。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黄宗绩、顾炎武和玉夫之三人。黄宗羲指出,至高无上的君主实际上不过是一“独夫”而已,是“为天下之大害者”;顾炎武则区分“国家”与“天下”两个概念,“国家”指的是一家一姓的王朝,“天下”则是万民的天下;王夫之更是彻底,强烈主张“公天下”,反对“以天下私一人”。这种对君主制度的批判打破了君主的神圣性,实际上是对民主、对人自身的一种肯定。启蒙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他们在经济上、学术思想上的进步观点,主张“工商皆本”,一反两千年封建社会“重农轻商”的传统,主张学问重“习性。、“实践”,痛斥“空谈性理”的玄虚学风。一大批思想家启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向的枢纽。清朝前期,社会稳定下来之后,由于统治者对知识分子采取了优抚政策,启蒙思想一度出现了停滞,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文化进行大规模系统总结的工作。复古与考据之风盛行,是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谷念之情的鲜明体现。接续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是在清中叶国门被打开之后,东渐的“西学”堂而皇之地进入,和“经世致用”相互结合,构成了代表新兴生产力的新的文化源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