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能力,其实是一种敢于否定或者敢于否定之否定的能力。

对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写作来讲,就是敢于推倒一种认知,建立一种新的认知体系或者肯定一种尚未得到肯定的认知。

比如,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对计划经济的相对否定与发展;而”五四”运动的”自由、民主、博爱”则是对封建制度、体制、以及伦理道德的对抗与斗争;文学批评史上陈子昂在其《俯竹篇序》中提出的”兴寄说、风骨说”就是对于齐梁柔靡文风的大阻反对、批判和纠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创的”意境说”则是对以前”神韵说”、”性灵说”的继承发展、补充与总结等等,无不显示出一种在否定中前进的批判动力。

因此,批判能力又是一种审慎能力,就是要求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作者不要陆入所搜集的资料中,为他人论说所左右,从而失去自己的独立见解。要能从大量理论、现象材料中跳出来,站在一种更为广阔的理论高度,重新审视、挖掘潜藏在资料背后的属于问题本质的独到见解。这样才能与已有理论和事实充分地拉开距离,从而获得一种批判姿态,去正视、思索井否定、弃绝那种依顺性的接受,建立起自己的认知和理论体系。

比如,周全田等主编的《美学教程》中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作者首先列举了西方有关”美的本质”的种种学说:有柏拉图的”理念说”、克罗齐的”美即直觉即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等,以至50 年代中期到60 年代末我国关于”美的本质”大讨论的观点,包括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说”,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说”,”客观社会说”等。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沉醉于对其中某一种学说的认同,而是在这些学说以及自己的审美体验中找到了重新审视的距离,得出自己对”美的本质”的”三个规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是自由的形式”。

“以求对美布完整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在作者提出”三个规定”的同时就对以上所列举的中外各家学说有了一个或否定、或否定之否定的批判。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看,否定的同时又是一种肯定。由此,批判能力又是一种肯定的建设能力。对社科类论文的写作而言,就是肯定一种尚未得到完全公认的认知并建设其理论体系。当作者否定一种认知或发现一种从未有过的认知,为了把自己的见解传达出去,要在建设相应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有如批判继承地披取精华、剔除糟柏一样,在正确判断中完成所做的论题。
没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很难实现论文的理论价值以及作者的独创价值、研究成果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