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授活动地位的现实分析
从理论上讲,我们非常欣赏杜威的理论,但从实际上看,世界各国的现实教育活动又概莫能助地、不自觉地接受益尔巴特理论的指导。事实让我们得出结论:在师生双方各自进行的活动中,教师“教”的活动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设计是一种体现出创造性
从理论上讲,我们非常欣赏杜威的理论,但从实际上看,世界各国的现实教育活动又概莫能助地、不自觉地接受益尔巴特理论的指导。事实让我们得出结论:在师生双方各自进行的活动中,教师“教”的活动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设计是一种体现出创造性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评价者。教师还担负着对教育活动的全程管理的任务。评价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其功能有二;一是鉴定功能,即对学生学习结果给以优良程度的区分;一是反馈功能,即诊断教育特别是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以利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证教育活动向着预定
教育活动还为个体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我们知道,任何主体都是活动着的人,离开了感性的、实在的、具体的活动,他就无法使自己获得主体的地位;同样,任何活动也总是主体的活动,反映着主体的需要和愿望。而人的主体性正是主体自己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形成、发展和确证的。离开了活动,人的主体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
其代表是孔子的施教原则,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既不对弟子同时施教,也不教授同样的内容、他教与不教的取舍完全看弟子是否达到一定的条件,即弟子的状况。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开讲《诗经》之前,要求有所闻或能背诵。由于当时的教育既无统一、固定的课程,又无统一固定的进度,根据学
学校教育功能实现是一个过程。有人把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分成了四个阶段:即功能取向确立阶段、功能行动发生阶段、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阶段和次级功能结果的衍生阶段。四个阶段的划分都说明一个问题,即学校教育功能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实现的,无论是在此之前的期望、准备,还是在这之后的功能衍生,都离不开教育活动这一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
课内活动(Curricular acivities)又称课堂教学,它是以班级课堂为空间,以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的学科为主要内容,以法定的时间为依据来开展教与学,从而达到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身心素质的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教育人员最稳定,教育内容最系统,教育组织最严密,是
在人类所有持久的活动背后,都可以找到它的动力来源,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教育活动的动力作为一个系统,主要由需要、动机和目的等构成,其中需要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原动力。从教育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就是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这种需要才使教育活动不断发展和完善。从个体教育的角度看,
教授活动(Didactic activities or teaching activities)是以施教者主动讲授、传递等为主要方式,通过求教者的领受、接纳来产生教育上的效果与价值,实现求教者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教授活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组织、评价和对传授内容、
教育活动的任务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从总体上对学生发展的一种期望,教育任务是教育目的指向特定活动的具体化。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之目的,学校教育要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种活动。德育活动(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