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推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刘少奇关于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设想,是在1958年提出来的。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国应该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他说:“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
刘少奇关于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设想,是在1958年提出来的。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国应该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他说:“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一切教育行政机关和一切学校,应该接受党委领
从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到1966年“文化大革开始这10年,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文化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这10年也是曲折发展的10年。1957年反右斗争被严重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使“
1951年5月下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开会研讨教育部草拟的学制方案,10月1日正式颁布《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详细内容请参见第九章)。 院系调整 1950年6月1日,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马叙伦部长明确指出:“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地调整全国公私立高
最早挑起事端的是主办辅仁大学的天主教会。他们用减少补助经费的办法制造学校的困难。于1949年将补助由22万美元咸少到16万美元,1950年又进一步削减。1950年7月教会驻校代表芮歌尼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以停发经费相要挟。1950年9月25日教育部长与叙伦邀致芮歌尼到部谈话,阐明人民政府对教会学校的
首先接管的是原“公立”学校,这些学校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垮台,已无经费来源和主管领导部门,必须立即接管。 私立学校的接管和改造更为复杂。旧中国私立学校数量相当多,在许多地区超过国民政府主办的公立学校的数量。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
在《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目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共同纲领》还规定
世界众多国家在这场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把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看成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前提给予格外的关注。尤其进入21世纪之后,各国更把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邓小平高瞻远瞩,向全国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口号。此后,教育现代化便成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
1640年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导致欧洲接连发生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起以机器大工业生产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由此开始了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社会现代化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社会变迁过程。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在不断地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而且也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既为多种形式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也向各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需求,由此,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便应运而生,今天,我们从纵向看,有胎教、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研究生教育与博士后研究;从横向看,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远距离教育、卫星电视教育、在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