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教育的手段,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教育不应只是关注学生知识增长和智力发展,还应关注个体自身的价值。中国社会几千年重视群体漠视个体,工业社会又将人当成可批量生产的零件,教育的工具性一直在加强,个体的主体性反复受屈。

“自我实现”概念源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基本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其中最高级的需要,指的是促使个体潜能得以发挥,使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激发自己从事与自己愿望和能力相一致的事的需要。从“自我实现”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看,20世纪50年代末,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都以学生的知识增长为焦点,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对这股潮流提出反对的看法,认为人有使自己更健康、更道德、更智慧、更美好和更幸福或称之之为丰满人性(full  humanness)的潜能和需要,这种潜能是个体“自身以萌芽和胚胎的形式具有”的,这是他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主要内涵。自我实现者都以某种方式献身于他所追求的价值之中,个体的知识增长必须对个体的自我实现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