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选择课程内容时,能够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通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事实证明,任何偏离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无论过难或过易,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例如,当前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数学教材,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突破了以往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数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着重强调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思想及估计意识的发展,通过数与计算、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的安排,突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学习的课程渠道。实践活动渗透在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努力形成实践活动的系列化、多样化。习题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上,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系统中,应该选择最基础的内容。所谓基础性,从一方面来讲,它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无论是事实知识还是原理知识,都是客观上大量存在的事物,是学生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都用得着的工具。从另一方面讲,它具有发生性、起始性,后来学习的其他知识,都以它为准备条件,即它是知识系统中那些迁移力最强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