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应自然环境并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下去,便结合起来,组成了族群、原始部落,形成氏族、社会,并有了家庭、家族,逐渐地形成了等级,产生了阶级。因此,作为个体的人要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学习处理各种关系的知识、经验,就变得非常重要。作为人类群体,也必须把群体所形成的规范、规则及行为习惯、禁忌等传递给下一代,以便维持群体的秩序。这种学会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学习如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活动,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学习怎样生活。事实上,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学校产生之后,对学生所进行的诸如“三德”(志德,以道为本;敏德,以行为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的教育,和“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的教育,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会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到战国时期,孟子用一句话概括了以前的教育和他所希望的教育  ·学所以明入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和遵循社会生活准则。就整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教育思想来讲,主要提倡传播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和“做人”的方法,并要求学子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做人”的精神境界。当然,儒家教育思想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处理关系,主要着眼于使学子适应统治阶级的生活,并不让学子去关注劳动人民或被统治阶级的生活。但就一般意义亡讲,要求学生学习怎样生活、学习怎样做人是正确的,学生在学习怎样生存的过程中必然要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学习怎样生活。

人之生活从木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在家庭的生活、在学校的生活、在社区的生活;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忙碌的生活(如工作着)、闲暇的生活(如享受假期);僵化呆板的生活,自由、欢快的生活;积极的生活、消极的生活;正常的生活与不正常的生活等。教育者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习关于生活的知识、经验,具有生活的技能,能够提升生活的质量使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健康、自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