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学的文献中,教育常常被看作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感化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的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的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一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井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养成一定的行为规范。这是广义教育的含义。

在我们教育学中教育的涵义,是有条件的,这里说的教育,是教育成为独立社会活动形式以后的教育,它的条件是:第一,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即儿童、青少年的教育。第二,有专门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主要是专业教师。第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青少年一代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在学校进行。从这几点来看,我以为前苏联社会活动家加里宁给教育下的定义,大体是合适的。他说:“依我看来,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音身心亡,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后来,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里采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对青年一代影响的过程,以便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一概念,直至现在在我国“教育学”教科书中一直沿用着。《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教育”一词的释文中说:“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