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风格”(style)一词,源于拉丁语stilus,原指记笔记用的铁笔,由此特用于修辞学和文体论中文章的写法或文体的意思,后扩大运用于艺术的表现方式。德国学者威克纳格认为,“风格”—词最先是源于希腊文,再由希腊文到拉丁文。希腊文本意是“写和画用的金属雕刻刀”,后引申出比喻意,表示“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或“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定方式”。在我国,“风格”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汉魏,但论述很不统一,常见的有风格、风骨、风力、格、品、体等词,其涵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风格涵义既相似.又有一定的差异。比如.“风格”一词,最早见于晋宋时代,原是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和品格,《世说新语》中这种用法最为常见。由于古人论文常同论人联系在一起,“风格”一词自然也由品评人而转向品评诗文。又如,“风骨”一词,原意也指人的品格和风来,但多含有褒义,后主要用于形容一种慷慨悲壮的风格基调(如建安风骨).是风格类型中的一种。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体”这一概念应该说和我们今夫所说的“风格”的涵义最为接近。钟嵘《诗品》评陶潜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这里所说的“文体”即指作品风格。最先明确用“体”论风格的是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把文学风格归为人体,为我国最早的文学风格分类。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说的“以人而论”、可分为“苏李体”、“曹刘体”、“少陵体”、“太白体”,也是纯就风格而言。不过,“体”一词,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除“风格”含义外,还包含文学体裁、流派、格式和作品整体特征等多种含义,也不能与我们今大所说的“风格”简单等同。在中外风格理论研究小,对风格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存在着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看法:一是侧重于把风格与作家本人和作家的人格等同起来,如布封的“风格即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