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消费有意识形态性,但它本身并不是意识形态,因此,两者之间就存在一个关系的问题。文学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复杂的,两者有时离得较远,有时离得较近,有时明显,有时隐晦,不同的消费对社会起的作用也不一致。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第一,文学消费直接为现行统治阶级和社会结构服务,传播和再生产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如欧洲中世纪,教会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它一方面压制世俗文学,特别是人民文学的发展,禁止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传播,一方面大量炮制教会文学,以宣传教会的思想意识。第二,文学消费为被统治阶级服务,传播和再生产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现实社会的黑暗和现实制度的不合理的思想意识,以动摇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统治阶级的统治。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通过人文主义文学,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知识,反对愚昧,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以这种方式,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思想舆论方面的准备。第三,尽量地远离意识形态,强调文学要远离现实的政治、经济制度,强调超越现实的意识形态观念,即所谓的非意识形态化。如19世纪末欧洲的唯美主义思潮,它反对文学关注现实,反对文学中的政治道德色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主张创造美,塑造美,崇拜美。但唯美主义的这种主张,实际上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家和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进行消极反抗的结果。他们的主张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只不过比较隐蔽,不大明显罢了。因此,即使是那些强调非意识形态化的文学作品,要完全脱离意识形态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