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形象是指读者通過生活经历、阅读体验和想象.把语言构建的形象转化为感性的生活表现形态,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出来。对于作家来说,创作文学形象的前提,是要具备将生活语言化的能力。而对于读者来说,感受文学形象的前提则是具有将语言化了的生活还原成生活特别是生活的感性表现形态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力叫做“返生活化”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感受文学形象便是不可能的,至少会遇到巨大的困难。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除了对语言的准确把握之外,重要的则是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体验与想象力。其中生活经历又是关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方面,无论是将生活语言化还是将语言化了的生活返生活化,其基础都是对语言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把握,而这种把握只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而另一方面,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还原与这方面的生活经历有关的话言化了的生活也就容易遇到一定的困难。如韦庄的《女冠子·四月十七》:“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要将词中语言化了的生活还原成感性、具体、其实的生活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种复杂的情感表现,和“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这种比较抽象的生活情境,就更加难以返生活化。而不能将语言化的生活返生活化,形象的形成就缺乏基础,即使准确地把握了相关语句的意思,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具体的形象。除了生活经历,阅读体验和想象力也是很重要的。阅读体验帮助读者把握常见的表现方式与生活和语言之问的组合,促进接受过程中形象的形成。想象力更是形象形成中的一个活跃因素。它帮助读者对语言化的生活进行转化和还原,补充读者生活经验的不足,填补缺失的环节,使形象得以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