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不能把人当作目的的学校追求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使用统一要求的教材和教学程序,学校的管理也是刻板划一的。于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就被边缘化,就可能因为找不到归属感而选择辍学,就出现了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的宁可沿衔乞讨、住垃圾桶也不愿意留在学校里的极端情况。

成为精神家园则需要学校的理念和价值能够获得学生真诚的认同;日常教学是在比较准确了解学生当时真实需要和状态下进行的,不是说天书;课程设置也是基于对学生充分的调合基础上设立的。有可供学生选择的充足的课程资源;学校管理从以下作任务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行人性化管理。管理的制度、规范、程序均须人性化。

通常人们以管理就是一种组织性行为,学校是个组织,组织内就应该有权威性、等级性作为论据抵触管理人性化。能够成为精神家园需要学校的管理向治理转变,师生人人都成为学校的主人,共同制订学校的行为规范和章程,共同遵守这些规范和章程,大家都有相互监督的责任。因此,这种校园里不再是使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进行的管理,也不必倚重于检查、评估及量化管理手段,而是师生自觉遵守自己所订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章程的共治,是从内心深处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民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