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的对办学依据的认识
从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态势看,20世纪60一70年代各国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系统规划,包括入学率、结构、内部效益、外部效益等;80年代重心降下来,学校管理的研究成为重点,最近这30年左右,重心又下降到学生的学习,逐渐强化对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关注。但是中国长期以来将重心还停留在系统规划,未能跟上世界教育关注
从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态势看,20世纪60一70年代各国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系统规划,包括入学率、结构、内部效益、外部效益等;80年代重心降下来,学校管理的研究成为重点,最近这30年左右,重心又下降到学生的学习,逐渐强化对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关注。但是中国长期以来将重心还停留在系统规划,未能跟上世界教育关注
美国曾经也有过“撤点并校”,全美国的学区由1961年的36402个下降到1970年的17995个。即使美国在撤点并校中在校车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上做了充分准备,但仍有多项研究表明在教学质量、教学投入、学生成长等方面,合并学校不一定有什么裨益,还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又兴起“小规
一些地方村民以各种形式表达反对也无效果。依据人口和村民意愿适当减少学校数显然有其合理性,而不同的乡村学校的撤并显然是以领导政绩为依据,将教师不愿意去的学校撤掉,未能走民意征集程序,忽视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以尽可能减少教育经费开支、降低当地政府用于办学的成本为依据,但学校撤并把部分政府的教育经济
“撤点并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人口减少,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倡导均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由表5—1可看出,学校减少比人口减少的比例高出1倍。具体到一个地区,2005年《中国教育信息报》对山西吕梁地区某县“撤点并校”这样报道:“2005年为‘教育重点年’,……短短两年时间。其中农村小学由2003年的20
还是以中国的学校的发展为例。1949—2008年全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各种数据如图5—1.图5——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1957年开始的“大跃进”使中国学校数达到最高峰,但所办起来的学校规模小,质量不高,仍不能满足求学需求。1961年后学校向扩大规模、减少数量的方向
服务的学校管理需要健全与家长的联系渠道,由家长自主组建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随时听取家长与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并及时纠正学校工作中的失误,共同塑造培养人才的教育环境。 服务的学校管理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保障机制,提高各环节服务工作的质量。管理必须配合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
服务的学校管理中,学生和家长是可以选择哪个学校的服务的,他们可以用脚投票,这是促使服务质量提高的有效机制。它能促使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管理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并进而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引入竞争机制,使教师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和家长
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员工绩效的一个主要依据。同时,教育服务的独特性在于服务对象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情感,具有主动性。在教育服务过程中,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的对象是多层次、多主体的。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家长与社会。学校管理服务包括教学与后勤服务,服务对象
在社会转向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教育本身,认识教育工作本身的性质,探讨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路与模式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教育管理上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的意识。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教育的中心,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断增加教育投资,同时也提高择校期望,以使自己的孩子获得较好的教育。让受教育者有选
塑造的管理把不同学生当作相同的标准件,忽视因材施教,忽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状态的差异。 塑造的学校管理在各个环节对学生和被管理者的要求都是唯一的,没有选择空间和机会,没有选课制,看重固定知识,看重标准答案,就连学生的宿舍、座位也都由学校统一安排,没有选择的机会。 塑造的学校管理常常方法单一、陈旧,